有一次,社團同學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省水可以減緩全球暖化?」

他拿著「節能減碳」宣傳小卡,一臉不解的問我。

我當然就拿出全球暖化的知識、理論,去解釋說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氣溫升高,就會增加地表的水氣蒸發;在陸地上造成乾旱,在海洋中增強熱帶氣旋的威力;由此一來降水分配不均的現象會擴大,旱更旱、澇更澇,人類能夠使用的淡水會越來越少。省水就是未雨綢繆,現在多省一點就能多存一點,同時也能減少自己對水的需求,養成習慣,更能為未來的苦日子作準備。

同學又問:「為什麼蒸發量增加就會增強海上熱帶氣旋的威力?」

這……我要怎麼回答?當時的我認為這是常識,沒料到真的有人會問到這個問題。所以我努力回想國中理化課教的觀念,努力想擠出一個答案,可是就算到最後終於給出答覆,他還是說:「你沒辦法說服我。」

當下心中升起一個賭氣的念頭,「我可以寫出一篇研究論文給你看!」但其實自己非常氣餒。都讀到大學了,連這種常識的理論都回答不出來,我之前到底是怎麼念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都看了三、四遍,這麼喜歡環保的我,怎麼連這些知識都沒想過?

就在這學期,開始修通識課「物理與生活」,來自中研院的陳洋元老師,第一堂課就將溫室效應的原因與影響演義一次。轉瞬間,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回來了!

原來過去是因為經濟發展迅速,沒有永續經營的觀念,才導致地球許多寶貴的資源都快被消耗殆盡。如石化燃料、礦藏、雨林、石灰岩等等資源,都是人類發展經濟的犧牲品。現今科學界的共識,人類之前漫無管制的廢氣排放,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同時也讓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急速惡化。舉水泥為例。水泥的原料是石灰岩,而石灰岩的碳酸鈣,儲存了地球形成之初,散逸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製造水泥時就會將碳酸鈣儲藏的二氧化碳給排放出來。原來不只是工廠排放廢氣,連各種人類大興土木的建案,都會製造出碳足跡!

老師還引導同學探討政府發展核能發電的動機,以及替代能源的問題。核能發電是靠著核分裂產生的能量來發電,但主要的問題是處理核廢料。其不像火力發電,產生的廢物是氣體,可以排放出去讓全民買單。核廢料是一桶桶放射性物質,需要找個土地來存放。不過不會有人希望這鬼東西就放在自家隔壁,因為接觸到人體後,原子還是一直分裂,分裂出來的小子彈會將身體裡的細胞全部打爛。再者,核電廠就算硬體設備再好,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只要遇到一次人為疏失,立刻就完蛋!這就是核電廠如今造成爭議的原因。

至於替代能源的問題。生質能源雖然好,但製造過程中會耗去大量土地;太陽能的轉換率太低,目前還未能普及。之前政府有想過要用天然氣發電,來代替核電廠的供給電力,於是就大量進口天然氣儲存在國內。然而此舉不幸造成天然氣需求大增,價格上漲,在不敷成本的情況下,只好又回去做火力發電。從前在替代能源的研討會上,有廠商提議說可以燃燒氫氣來發電。問題是氫氣在大氣中的存量少之又少,要大量製造只有從既定物質(如水)中提煉出來。而要去電解水,電從哪裡來?還不是火力發電?

課程結束後,自己的收穫很多。之前在觀賞《不願面對的真相》,也有這種感覺。因為這些常識我們可能都知道,畢竟都是國高中時,在理化課、地理課或地球科學課學到的東西。但就從來沒有一個機會,讓我們好好去推導,演繹其中的關連性。地球上,所有的現象都是環環相扣的,並沒有學科上的分別。一個南美洲的蝴蝶拍動翅膀,可能就會經過連鎖反應,造成北歐的大風雪,交通停擺、工廠停工、傷亡人數慘重,癱瘓當地經濟,又連帶影響到全世界各行各業的工作…。

想想自己相當的幸運,有這個機會可以去瞭解自然界運作的奧妙,並透視事件的本質。日後在做環保、在生活中實踐節能減碳,我更能夠知道環保工作背後的意義。這,著實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