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的大學訓練出來的學生,素質好像大不如前了?

  就整體面來說,現在的趨勢是高中變成基本教育,所以大學自然而然變成高中。唯一有窄門的研究所,也漸漸跟以前的大學一樣了。以前上大學,是錦上添花的一件事。沒上大學也還好。現在的研究所也是類似的情形。

  真的要探討為什麼,這要從兩個方面說起。一方面是老師的問題,一方面學生也很有問題。

  大學教育應該是要訓練學生有自主思考、規劃、執行事務的能力,所以期望學生不只學業表現良好,也需要有社團經驗。然而近年這些期望漸漸變成口號或空中樓閣,很少人達的到。或許這跟整個大學的結構有問題有關,師者很少是傳道授業者,反而為了升等、做研究忙得焦頭爛額。而許多大學為爭取經費,以一貫之的以學系為單位,上求設研究所、在職專班,而非以學系本身的專業知識作為管理上的考量,使得不同學門面對同一個管理方式產生不適應,這也是個原因。

  上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現行的評鑑制度了。評鑑對於理工科的學校比較有利,因為論文產出快速,而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學校就非常吃虧。以民族誌的研究方法來說,至少都要蹲點,跟觀察對象相處個三到五年。這都是相當耗費時間和人力的事情。以論文生產數量作為評鑑方法,著實對於許多人文社會學科,是一件相當不公平的事。

  至於大學生的求學態度,近年來也有相當大的轉變,可說求取綜效的心態越來越重。不能怪這些大學變成補習班,因為學生就是把大學當成價格低廉的補習班來上,只希望在短期內能夠獲得足夠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學位,以期能夠把履歷寫的漂亮一點,出去找個能光宗耀祖的好工作而已。至於學生本身學習興趣、專長,這都不是重點,興趣不能當飯吃。於是許多獨特的靈魂,就這麼被規格化、單一化。既然被規格化,也無怪乎沒有人真正想要唸書和思考了。

  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是有會認真教學的老師,造育英才的學者,也有許多奮發向上,憑著一股熱血在學識與專業上精進的學生。然而,以上這些現象還是不能忽視。當上面沒有認真教,下面也沒有認真上,為學分而讀書的結果,就是大學生的素質整個降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