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虛,在於想到看到卻摸不著;夢的實,在於行動築夢的踏實。虛變實,是成功的經驗。將實際的經驗轉回虛幻的影像,虛實之間也有著不同的色彩,值得玩味一番。

《語路》一片源於大陸導演賈樟柯與Johnny Walker合作的「語路」計畫,帶著一幫新導演,訪談12位文化界、產業界、社會公益界的重要人士,並集結成12小段的紀錄片集錦。除了幫助這些新導演圓夢,也是藉著這些故事叮嚀、鼓勵當代的年輕人勇敢圓夢。在我看來,這12段的拼貼,就像是一張概念清晰的音樂專輯一樣。若要想個專輯名稱,我想會比五月天那部更適合「追夢」這個字彙。

在一般人眼中,這12位人士都可稱的上成功。影像中呈現的,是已經活在夢想之中,再回顧那段追夢的過程。有人遇過財務困難、創作瓶頸、文化衝突甚至是生命威脅,種種的考驗,卻還是Keep Walking,繼續往自己的路上邁進。




概念專輯固然曲曲動聽,結合起來卻略嫌無味。同樣的配樂,類似的結構,不難發現這12小段紀錄片的勵志意義,全部都是Johnny Walker的品牌意象。憑良心講,看完當下我還以為是看了12部Johnny Walker的廣告,事實也確實如此。

這樣說來就顯得有點陳腔濫調了。這些年Johnny Walker一直都被塑造成逐夢成功者的飲料,就算是逐過夢、翻滾過,他終究還是一位成功者。片中各樣追夢的過程,有些表現形式是稍嫌簡單了些。成功者的經驗,也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奮鬥者身上,多少有做秀、打高空的嫌疑。儘管如此,最終成品中還是出現了令人眼睛一亮的吉光片羽,證明賈樟柯還是有他的專業良知,沒有讓這部電影全然落入商業窠臼之中。

技術層面上,我特別喜歡由衛鐵和陳翠梅執導,訪談徐冰和王克勤的段落。前者是以其「天書」藝術作品引燃觀眾的好奇心,到中段才揭露意義,一陣譁然後豁然開朗,既成功的帶出藝術創作的高度,也更讓人認同徐冰老師的想法。另一段開場,則是以黑白畫面、黑夜場景製造懸疑氣氛。一路下來卻發現,這是暗示說真話的危險與孤獨,明察暗訪之間,有時是生死一瞬。說是心太軟,王記者不忍人民之苦而發聲,我倒覺得這才是他堅強的地方。「努力不一定有改變,但不努力就永遠不會改變。」記者工作的神聖,也就此昭然若揭。




其二,是夢想的多元性。12段的故事,有些可能是我們過去比較少,或都無緣接觸到的領域。認識之後,看到有人願意在不同於世俗的夢想中耕耘不懈,這是一件很驚喜的事。如環保工作者趙中、維權記者王克勤、藝術家徐冰、愛滋關懷協會的張穎,他們身上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對社會文化的關懷與韌性,就算身在一堆成功者的圖騰,也能毫不遜色的展耀光芒。

其三,是夢想的沈重性。大家都在說活出夢想,勇敢逐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扛起夢想的重量?如服裝設計師王一揚,認命道出設計和商業不能離婚、設計師之後都會被淘汰之類的無奈,我想這是一般勵志電影少有的片刻沈重。可是,看透之後還能堅持下去,這種人真的不多見,感動也就油然而生了。

電影是虛幻的,經驗是踏實的,作秀多半假的,誠懇又有了真實的力道。如果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語路》一作還是具有激勵的作用。而對期待更多的觀眾,我們還是可以在這些背影中,找到其他有趣的東西。濃厚的廣告意味有時令人皺眉,但這或許也是年輕創作者藉力使力,用既定框架完成夢想的過程。至少對於這12場人生風景,我是滿中意的。至於用商業合作讓學子圓夢,對藝術創作是否合宜,我想這也是值得討論的。


「語路計畫」官方網站 http://johnniewalker.blog.sina.com.cn/yulujihua.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