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大樓2F,講題是「電影文化工業美學與發展」。七點開始,沸沸揚揚到九點還不捨結束。

說實在閒聊居多。但閒聊中就可看出對創作者而言,對生活細微處的觀察非常之必要。電影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至於電影工業這一塊,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灣這個地方,就是好像什麼都有,但其實什麼都沒有。譬如要找一支槍,裝空包彈卻可以擊發噴火藥的,台灣沒有做要到香港找。大批運過來海關就弄很久,還要交給警局保管。早上領來拍,晚上交回去。又如李安拍色戒,找那個年代的桌子就折騰很久。但在好萊塢拍胡士托,只要提出構想就有專人為你找卡司、找道具、找景,還會提醒你可以怎麼控制預算,一到片場一切到位的,這才叫電影工業。

所以,是政府不支持?還是電影不被國人重視?還是沒有相關電影道具的廠商?其實都有。政府結構性的問題讓工業很難起來,拍出來的不好看,自然國人不會支持。《翻滾吧!阿信》找武術指導也是到韓國,原因是台灣十年都沒拍動作片,人才流失。侯導認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很難改變,短期內無望了。但是科技的進步讓人人都能拍,拿起手機就能拍,這會有一些新的衝擊。

今天也有講到韓國的例子。他們剛開始是聽說一部《侏儸紀公園》票房大於福特汽車一年的營收,於是成立「電影振興小組」,由文化部長領軍,將工業各項發展都落實下去。如今電影工業發展得很好,但一開始資金、技術衝太快,到現在就面臨了樣版劇的問題。玩不出新把戲,開始落寞下來。反而是電視工業、音樂產業開始蓬勃了。至於好萊塢會有這樣的電影工業,是因為已經發展了一個世紀了,現在的規模經濟是意料中的事,能獨霸全球市場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是大國的優勢。

那,我們的優勢呢?其實我們有很豐富多元的在地文化,不怕沒題材可拍。這也是現代台灣電影從業人員的共識。不過在地化的侷限就是很難走出去,對其他文化的市場而言是個挑戰。不是不能突破,只是現在還在找方法就是了。

再者,要說服台灣的出資者電影是可以賺錢的,這也有一定的困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看的到一部珠羅紀公園賺得比福特汽車一年營收還多,或一部海底總動員票房等同台積電半年收入這種事。

好在,現場還是有很多同學蠻熱情的提問,這應該是好事。台灣電影圈最常講的就是影人的熱情,熱情到簡直把拍電影當成宗教一樣神聖。就算要抵押房子、打工還錢,仍然要拍下去。這些人真的值得一個好的工業體系來支持,要不然每次行銷都在講拍的有多辛苦,這樣真的不是長久之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