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h02  

 

「如果兩個人對著對方讀詩,他們就不可能打架(戰爭)。」這是聶華苓再婚的丈夫,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對兩人在愛荷華創辦的「國際作家工作坊」所發表的一番意見。簡簡單單,卻十分感動。

 

知名女作家聶華苓在《三生三世聶華苓》這部紀錄片裡,說著自己的一生總是離不開一個「外」字。小時候,她是住在日本租界的中國小孩,抗日戰爭逃到鄉下。讀書時,親眼見到左右派系彼此鬥爭的荒謬景象,她兩邊都不愛。到了台灣,她是外省人,又是外省人裡頭的外人。參與《自由中國》雜誌遇白色恐怖一事,讓她一離開台灣就是40年。到美國愛荷華,再婚保羅安格爾,她變成是這片土地的外國人。「作家總是在外的,因為在外他才能看到裡頭。」和她很熟的白先勇如是說。

 

從這部紀錄片的成品,可以看得出來製作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在時間的維度與空間的轉換之間,體現出一個顛沛、失根的大時代生命軌跡對於一個人/作家的影響(許多作家也常有一種漂泊的感覺)。從聶華苓的身世開始談起,她創作過的重要作品對她有什麼意義,對當代華文文學界產生多重大的漣漪。《變形蟲》、《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個別標示著三生三世不同階段的里程碑,而整個又彙整成她的《三生三世》,這樣的敘事架構是整部電影最為高明的地方,卻又不止如此。

 

Nieh03  

 

使我最為衝擊的,就是她與保羅辦「國際作家工作坊」的過程。他們邀請世界各國的作家過來愛荷華他們家做客,不論政治立場、不論種族膚色,在那只有彼此激盪撞擊的文采。有一年埃及和以色列戰爭,兩國的作家也真的在會場打起架來,結果最後在機場兩人抱頭痛哭。大陸與美建交後,他們邀大陸的右派,又邀台灣的左派,大家也都相談甚歡。從好客的安格爾夫婦倆,眾作家體會到的,是完全的自由,是毫不保留的展露,是互別苗頭的彼此切磋,也是身為一個「人」備受的尊重與溫暖。

 

我也終於瞭解了,「聯誼」對於一個創作者而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離鄉到異地,熟悉與保護的環境不再,更容易看到自己,也更容易激發出新的東西。良性競爭之餘,不管政治立場,你面前的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那些不同又怎樣?每個人作品都是不同的,可是唯有如此接觸更多創作者的機會,才會更上一層樓啊!孰優孰劣也不重要了。

 

創作如果能遇到如此的環境,真是夫復何求。聶華苓與保羅安格爾那份來者不拒、熱情以待的態度,如同林懷民還是蔣勳所述,「柏林圍牆還沒倒塌時,在他們家客廳已經倒了。」何等大人物能夠做到這件事?感動!確實感動!

 

不管電影也好,詩詞文章小說也好,聶華苓女士身上所散發的包容、關懷與平易近人,正是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最為需要的態度,不是嗎?

 

Nieh01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