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ific-rim-poster-banner
 

 

想寫這篇已經很久了,拖一拖也到過年前。有些動力變得無力,有些電影只剩泡影,都是惰性使然。不過連綴文字來大放厥詞,談不上分析、沒什麼好說嘴,但電影這回事,看完沒寫個什麼東西總覺得浪費。就是些許筆記,留個紀念也好。

 

以下片單列了許多2013年的電影,很貪心的想把所有沒寫過的都一網打盡。並非每部都很完美,也不見得能對到多少人的口味。對我而言,這些電影共同承載了2013的自己,成長、想望、失落、痛苦,有許多特殊意義。如果說要再回顧整個2013看了哪些,這些都是我想記得的。

 

好萊塢的爽片人性:《環太平洋》、《飢餓遊戲:星火燎原》

 

遙記七月,在信義威秀看了《環太平洋》4DX版本,至今對這種觀影經驗還是難以忘懷。跟著大機器人拖著龐大的軀體,對打難搞的巨型怪獸,那份厚實的金屬基甲揮出的每一拳重擊,都讓在座位上跟著搖擺揮拳的我熱淚盈眶。不可諱言這部片的劇情很蠢、名字很蠢(怪獸叫「開啾」是哪招?),讓一個金髮美國肉壯牛仔對一個英日混雜的東洋妹搞曖昧讓人受盡委屈的文化對(ㄑㄧㄣ)話(ㄌㄩㄝˋ),結果整部片就只有到處亂跑尖叫躲怪獸的小蘿莉蘆田愛菜演的最好。可是這就是爽片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沒有一個三兩三,怎麼召喚觀眾內心滿腦子只想打架的六歲小男孩?

 

從小看日本漫畫,自然對這些東西再熟悉不過。但能夠真實具現化在眼前,不就實現了從小我們想坐在機器人裡揮拳打怪、守護家園的幼稚夢想?《環太平洋》就是這麼幼稚,也幼稚的這麼令人爽快。而諸如《鋼鐵人3》、《星際爭霸戰:闇黑無界》、《超人:鋼鐵英雄》、《雷神索爾:黑暗世界》這些師法諾蘭、拼命讓超級英雄到黑暗路線走一遭的「後黑暗騎士」電影,相形之下也有些無聊了。

 

 

Catching-Fire-catching-fire-movie-33836550-1280-673  

 

不同於《環太平洋》,《飢餓遊戲:星火燎原》則是賦予商業電影不可多得的人性深度,讓這部續集值得比首集更多的掌聲。

 

記得當初看完,很欣賞創作者極力刻畫女主角心境的功力。對於政治勢力的軟弱與憤怒,對於取人性命的罪惡與不安,對於真愛與生存的抉擇,對於公關的疲憊與不得不。引發了人民的反抗意識,被拱成精神領袖,難道真的是她想要的?女主角選擇了生存,想確保她所愛之人的安危,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愛她的人們投入送死的行列。向左也不是,向右也不妥,江湖的身不由己,業力的無間輪迴。強負所有責任,被迫帶領渺小螻蟻強登須彌山,涉險處處,如何讓大伙全身而退?苦啊!真的苦。

 

當天有幸與部落客橘貓同行論理,自慚思想愚昧、才疏學淺。不論我們今天看了《環太平洋》或是《飢餓遊戲》,說穿了我們不過是在這些商業電影中找尋共鳴,消費這些共鳴好獲得滿足。我們熱血著鋼鐵巨拳打碎怪獸骸骨,感受兒時回憶解放現實的不如意,或是激賞著螢幕上人性的深刻洞悉,展現自我的品味優越與懷柔悲憫。然後呢?到臉書的前舞台討讚取暖,妄想著滿堂彩,享受兀自一人的後舞台小確幸?消費社會的通病,不論有多少真心,到最後都是拿來論斤秤兩的利益交易,這也是好萊塢電影無法擺脫的市儈樣貌。可憎,無奈。

 

marina_abramovic_the_artist_is_present_1359634969  

 

紀錄片的敘事轉變:《凝視瑪莉娜》、《尋找甜秘客》

 

前些日子找了誠品出的《當代大師系列》紀錄片來看,結果發現手法跟電視節目差不多,要不是被拍的導演們本身夠有趣、人生故事夠多,否則還會更加無聊透頂。

 

怎樣的紀錄片才算好?我對紀錄片的認識不多,只會就喜好妄加定奪。但《凝視瑪莉娜》和《尋找甜秘客》讓我看到更多紀錄片的不同面向,著實新奇有趣。

 

《凝視瑪莉娜》描寫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在紐約當代藝術館策劃回顧展的過程,攝影機跟著Marina進入她的生活,同時深究她的藝術理念與過往的生命經驗,不乏許多反覆質疑或詰問的橋段,撞擊、蓄積Marina一生所有的能量,直到最後展出的大高潮,爆發釋放。她的行為藝術頗富爭議,透過痛苦與危險的肢體行為,將肉體和精神逼到極限,藉此探索生命存在與精神自由。更有趣的是那些質疑,究竟這是藝術還是表演?究竟她接受訪談時是真情還是假意?她願意拍這支紀錄片,無形中也讓更多人認識她的藝術作品,難道也不是拿著前衛概念向主流靠攏的利益交換?當我越去思考,我越感佩於創作者給予我的想像空間,這不就是一件藝術作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和創作者互動,從中悟出些道理,然後昇華到更高的心靈層次,感受醍醐灌頂的喜悅。與Marina凝視的人們得到了,螢幕外的我們也是。

 

《尋找甜秘客》紀錄的是一位70年代的底特律天才歌手Rodriguez,他的兩張專輯描寫著小人物的生活與哀愁,可惜在美國默默無名,他自己也對音樂之路心灰意冷。殊不知在遙遠的南非,這兩張離經叛道的專輯引發了劇烈的民運風暴,成為反種族隔離運動的精神指標與音樂啟蒙。在南非沒有人不知道Rodriguez,卻都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於是啟發導演Malik Bendjelloul踏上找尋Rodriguez的過程,就像是沿著地上多年前的麵包屑按圖索驥。美國人早已忘記這號人物,唱片公司將版權轉手再轉手,也不知道他到底身在何方,更有已經抑鬱而終的傳言。

Sugar Man

 

這部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描繪底特律的靜謐空鏡。畫面上Rodriguez的音樂跟這個城市的脈動息息相關,愛之至深的羈絆。他是如何發跡,如何發片,製作人如何躊躇滿志,如何被現實打擊,傳奇的宛如羅賓漢的故事。令人驚奇的是,這趟找尋的旅程彷彿就是一部公路電影,曲折離奇、出人意表。我們隨著導演的情緒低迷、高昂、爆炸、感動。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一部紀錄片也能有如此的敘事性詭計,柳暗花明又一村。Rodriguez的歌曲穿插其中,是推演「劇情」的情緒橋樑,也是展現小人物在無窮無盡的哀傷與折磨之中的強大韌性。而這份韌性也是他的音樂能夠歷久不衰的原因,感動莫名。

 

紀錄片拍的像劇情片,有起承轉合、高潮迭起,或許是容易讓觀眾入口的一種方式,然而這就是好的紀錄片嗎?國產的《十二夜》也是拍的像劇情片一樣,用十二個章節紀錄狗狗們在彷彿集中營般的收容所的慘狀。創作者的企圖很簡單,只想要以影像留住這些狗狗們的身影。而他貼近狗狗觀點的視角與情緒滿溢的配樂與剪接手法,看著這些狗狗染病、心驚、妻離子散、奄奄一息,也很成功的讓觀眾們為之動容,達到「領養,不棄養」的勸服目的。可是對於更深入的結構性問題,《十二夜》並沒有深究,避而不談。它終究只是消費性的感動,讓觀眾覺得有對動保盡一份心力。能夠留存在心中多久?能夠改變多少人?能夠阻止多少棄養的悲劇?我不知道。

 

我也大概知道了,一部好的紀錄片,至少就要把紀錄的主題挖的夠深。若是《凝視瑪莉娜》只是紀錄回顧展的實況,若是《尋找甜秘客》沒有花個六年的時間來找尋醞釀,只怕這兩部片終究被世人遺忘,也不會有太多感動了。

 

想想,這好像也是劇情片應該要做的事。

 

out in the dark01  
 

 

同志片的政治與新意:《愛,悄悄越界》、《湖畔春光》

 

電影應該走在時代的前面,還是反映時代的現狀?

 

一直覺得同志片拍到現在已經漸趨氾濫,一定有情慾,一定有認同,一定有反歧視。前些日子接觸到90年代初、愛滋治療還未發明的同志片,驚覺竟然比現代的還要前衛,天馬行空、自成一格。是否現代的同志片作者比較強調寫實主義,一直想要告訴大家同志的生活有多壓抑、主流社會帶來的委屈有多多、兩人的戀情有多辛苦,反而有所掣肘的緣故?這種情況下,到底要怎樣去訴說同志的故事,才比較有誠意和新意?

 

《愛,悄悄越界》讓我驚豔的,是它不耽溺於「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劇情設定,而是將重點放在最具衝突的巴勒斯坦男同志身上。以色列特拉維夫是同志友善大城,但在國界另一頭的巴勒斯坦,當同志是要被處刑的。許多巴勒斯坦男同志藉機逃離受生命威脅的壓抑環境,對特拉維夫趨之若鶩,而以色列當局也利用他們對政治庇護的需求,脅迫這些男同志獲取情報。當種族認同、宗教矛盾、政治迫害、家庭崩解之際,愛情的力量能有多少力挽狂瀾的機會?多重少數的問題融於一爐,儼然是所有巴勒斯坦男同志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了。

 

湖畔春光02  

 

《湖畔春光》則是找到另一個小題大作的點,去除了同志圈外在的紛紛擾擾,著重在湖畔野砲場看該地的生態:一個解放慾望的世外桃源,卻並非人人有砲打,打了砲也並非就此幸福,反而開始擔心受怕。環肥燕瘦、天菜餿水、爭風吃醋、熱戀失寵,微妙的階級政治與是是非非,就在眾人的肢體接觸中暗潮洶湧,同時雜揉性與愛的抉擇問題,袒露人們對於感情的渴望與不安。今天這個人願意與我相幹,到明天是不是就會玩膩、棄之敝屣?是否這份美好只能留在這裡,無法有出門見客的時機?而真的有需要見客嗎?還是這只是消弭孤寂的乙醚?湖光瀲灩、山色動人,夜晚竟也杳無人跡、陰暗可怖,害怕孤單的人在此解決慾求,卻又再度在度量感情後陷入孤獨,被黑暗吞吐。

 

創作者透過警探之口質疑,何以死了一個男孩,竟然無人聞問,愛照做砲照打?對別人身分不求甚解,只求感官歡愉?同志彼此既愛慕又競爭的關係,是否導致自掃門前雪的自利疏離?《湖畔春光》日復一日的單一場景,更顯出人事變遷的震撼,或許暗喻創作者的悲觀見解:歡場談真愛,人們永遠只能焦慮輪迴。

 

不免覺得,難道同志片只能現苦逼相?難道同志不能在大螢幕展現樂觀,獲得眾人祝福?《女朋友,男朋友》中的同志,是唯一繼承野百合精神,並為失志異性戀好友穿針引線的正面角色。何不多一點這類電影?又想想,所謂的正面是否只能順從異性戀社會的觀點,安然屈居綠葉,何來自覺之說?

 

去年金馬所有的同志片中,就屬《湖畔春光》最為獨特。最大區別在於毫不遮掩的裸露態度,以及集中探討同志圈內普世的情感問題。演員們的陰莖袒露作戲,就跟湖光山色一樣自然。看到人心的躁動和不安,相對「性」真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或許要社會真正認同同志,就必須在更前衛的架構中,找到更普世的價值吧?

 

湖畔春光01

 

待續:《悲慘世界》、《地心引力》、《狀況排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