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997_10151808168925977_1639358312_n  

 

無三不成禮,所以《哈比人》灌水拍到三集。

 

一直覺得,每個導演一生之中,一定都會拍一部家庭電影、一部愛情電影,以及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不管是否真能證實這個說法,家庭、愛情和電影,這三個都是非常常見的電影主題,也是影響每個導演一輩子的重要因素。

 

尋常家庭的永恆難題:《爸媽不在家》、《東京家族》

 

《爸媽不在家》在金馬大爆冷門,隔天就有大量記者上門訪問李安。李安也不負評審團主席的風範,沉穩表示《爸媽不在家》結構紮實,值得台灣創作者多加學習。

 

李安所言不假。《爸媽不在家》改編自陳哲藝小時候的親身經驗,卻超脫了既有視野,從一個新加坡中產階級的家庭風暴,側寫經濟危機中國家的動盪不安,以及小人物的幸與不幸。這部片裡面,可以看到許多不快樂的大人。媽媽懷孕了還要上班,爸爸當業務四處賣命,股票還一直跌停板。被請來照料家務的菲傭,心掛著故國的孩子,眼前是經常闖禍的小主人,還有女主人溢於言表的不信任。片中對於菲傭在新加坡的處境,描繪得相當鉅細靡遺。而「你居然離開你的小孩出去工作!」「那你媽媽為什麼要請陌生人照顧她的小孩?」,小孩與菲傭的這場對手戲,更顯現片名「爸媽不在家」背後的辛酸血淚。菲傭將自己孩子寄人籬下出國工作,女主人也忙於公司無法顧及教養,她們都是因為經濟因素成為職業婦女,某種層面上也都屬於一個不適任的母親。

 

不禁想起前陣子出現的小敏廣告。小敏沒看過很多東西,所以很隨便跟著不同的男人跑了,就因為小敏小時候爸爸沒有帶她出去遊山玩水、看東看西。這根本每個爸爸內心最大的痛,簡直殘忍至極!為什麼爸媽不在家?如果可以,爸媽也都想要在家,可是身不由己。這些大人都是這個現代社會的犧牲者,只怕日換星移,每個時代仍會遇上相同的問題。嗚呼哀哉!

 

1367293555-3603927854_n  

 

《東京家族》原創成分沒有《爸媽不在家》那麼高,卻也頗為可觀。它有原版《東京物語》的架構,也有小津提出的洞察。有時並非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我們有了事業、家庭,便忽略了爸媽的需求。「誰都會以自己的生活為優先。」這是小津透過紀子之口,悠悠道來的生命無奈。

 

山田洋次在手法上,較小津來的犀利些。父母要探望孩子,不會像五十年前那樣舟車勞頓,交通便利了許多,計程車也裝了GPS。可是不論住的多近,交通多便利,孩子的心不在父母身上,怎麼關懷都沒用。開理髮店的二女兒滋子,人前哭泣母親早走,人後盤算遺產事宜,反覆、勢利,比起舊版的有家暴陰影,新版更像個被寵壞的公主。而在其他事業有成的孩子都無能接待兩老之時,反而和父親關係不好、自由業的昌次,卻是帶著女友紀子回家,盡孝最久的。

 

舊版紀子的功能,被分散到新版的昌次和紀子身上,是創作者反映社會現實的媒介(小倆口於311賑災時相識),同時為日本不受上一代期望的年輕人(可能我們也有),給予無限的祝福與鼓勵。

 

小津安二郎說他是賣豆腐的,所以只做豆腐。《東京物語》恬淡有味,發人深省。同樣劇情架構的《東京家族》比較像豪華的刺身拼盤,吃的出味道繁複(包含日本眾多社會議題),不免覺得芥末沾太多,通篇的道德檢視有些嗆人。儘管如此,將《東京家族》、《東京物語》與美國的《天倫之旅》參照互看,便知這些奉養問題、親情矛盾,任何時空都會發生,可能也無從避免的。子欲養而親不待,多關心一下爸媽吧!

 

言葉之庭  

 

 

平凡愛情的不凡習題:《言葉之庭》、《愛在午夜希臘時》

 

新海誠的作品有我很喜歡的淡淡憂鬱。

 

他的寫實畫風比照片還要美上一萬倍,卻從不著重什麼人性的大是大非,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平凡狀態,去放大、雕琢出悲歡離合的細緻情緒。與配樂一同快速切換的過場,空城新雨的迷濛空景,無入而不自得的攝影構圖與運鏡,用「空間」來借喻人物心境,較其它動畫作品更充滿著電影感。故事可能發生在公園一角的涼亭、放學回家的路上,或者是一直轉車卻一直誤點似乎永遠到不了目的地的焦慮夜晚。主角幾乎都是10幾歲的少男少女,可能因為那個年紀總有許多可能,所以可以橫衝直撞,不用去面對成人世界的生活問題、責任壓力和社會規範。獨立而老成的15歲少年,與憂鬱纏身的27歲女人,《言葉之庭》看似通俗的姐弟戀,意外給了我這種感覺。

 

換言之,新海誠每部作品都可以解讀出對年少無憂的鄉愁。「27歲的我,絲毫不比15歲的我還聰明。」這句台詞更是如此,也意外的擊中心中某個脆弱的點。回顧高中寫文章的時候,那種一心浸淫電影世界的時候,那種天馬行空創作旺盛的時候,現在的我有向前走了多少嗎?當時年紀小,可是那是讓人最想念的時候。實在不想長大,可是也長大了。

 

beforemidnight1  

 

《言葉之庭》借愛情寓愁,《愛在午夜希臘時》直接將愛情裡的愁思推展到極致。柴米油鹽醬醋茶,所謂的愛情是越磨越少,還是越拋越光?成人世界怎樣的選擇都會帶來無奈,這些包袱之下,感情的維繫是否更加脆弱?席琳與傑西的愛情長跑進入了婚姻,看到的卻是他們不斷的翻舊帳吵架,相互指責對方的不是,不見年輕時的浪漫悸動。或許對老夫老妻而言最浪漫的事,就是你們吵完架氣得要死,再看到對方還是選擇跟他繼續走下去吧?

 

憑良心講,我還不太能理解《愛在午夜希臘時》歷經男人與女人的戰爭後做出的愛情詮釋。可能以我現在粗淺的人生經驗,還不足以通曉婚姻這個人生大課題。那些對過去的留戀以及遺憾實在太痛,痛到讓我覺得人就算在一起終究會分離。或許我也忘了,能去選擇不分不離,這也包含著愛情的成分。

 

延伸閱讀:愛在午夜希臘時:男人與女人的戰爭

 

2053453407  

 

愛電影的台灣情書:《總鋪師》、《阿嬤的夢中情人》

 

2013有兩部我連續看了三次、還一直推薦給別人看的電影。一部是陳玉勳導演的《總舖師》,一部是北村豐晴和蕭力修共同導演的《阿嬤的夢中情人》。

 

賣座僅次於《大尾鱸鰻》的《總鋪師》有許多缺點,怎麼要證明自己的某項才能,就一定要去全國或出國比賽,是有這麼多比賽?詹小婉整部片只成功做了一道炒鱔魚,還是蒼蠅師陰魂不散在旁助陣,活脫是個坐享其成的公主。三位評審誇張造作的「美味」表演,根本是周星馳《食神》的蒼白複製。既有詹小婉主線,又要岔出去講鬼頭師、憨人師、番茄炒盪(無誤)還有月霞的炒米粉,更有主配失衡、綠葉蓋過紅花、劇情鬆散不集中之感。

 

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討厭它。我一直覺得勳導透過《總舖師》,若有似無的隱喻「拍電影如烹小鮮」,有意無意的把十幾年做影像的心得給抒發出來。敘事上比它優秀的電影很多,但是憨人師那句「你菜煮的再好吃,也沒辦法滿足所有的人」整個擊中了我。古早辦桌本持的是雞犬相聞、里仁為美的「古早心」。現在在台灣拍電影,不也是處處要倚賴人情,低聲下氣、抵押借錢、含辛茹苦、梭哈豪賭,才能有機會出產一部作品?人情味是台灣最美的風景,得之於人者太多,還有可能回收的效益不成比例。故在《志氣》那種「甘願做牛,免驚沒犁可拖的」認命心態之中,「心若歡喜,菜就好吃」。總舖師做菜回饋鄉里,勳導也多本著回饋心態在拍片,廣結善緣吧?

 

總鋪師  

 

《總鋪師》不是一道多厲害的料理,比較像是一道菜尾湯。好幾場喜劇橋段節奏精準,生日快樂歌、好鼻師的炒米粉、警局歐巴桑互罵,這些創意真是獨一無二。而最後好幾個「師」字的文字遊戲,也充滿著解構語言的趣味。去年的《陣頭》太急著標新立異,忘記去定義所謂的「傳統」,而《總舖師》回歸了「古早心」,去讓人了解過去辦桌功夫菜的歷程,藉此與現代的速食文化做一對話,這點讓我非常欣賞。《飲食男女》將台灣料理定調為大江南北各地融合,象徵著台灣社會兼容並蓄的樣貌,《總舖師》深藏不漏的印尼看護、楊佑寧怪異的台中腔、喜感十足的膨風嫂、隨國民黨一同來台的祖傳王家醬油...等,也多少應證了這點。藉著詹小婉的角色去探索什麼是所謂的「古早味」,是再度讓「飲食」成為化解矛盾和隔閡、了解人性美善一面的烏托邦。我不會說它是今年台灣最重要的電影,但它確實是今年把台灣人的人情味描繪的很好,好吃又好玩的純娛樂作品。

 

去年的二月初,《阿嬤的夢中情人》讓我沉浸在「你導我就演」、「冬天太陽什麼時候出來」的情緒當中,久久不能自拔。難掩悸動,斷定這部片會在金馬擁有一席之地。事實證明我真的言重了,這部片不論在票房或是獎項都全盤槓龜,也可惜了這麼可愛的安心亞、沈海蓉、龍劭華、藍正龍等一幫演員,以及對台語片這麼有愛的故事腳本。它終究不像《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在歷史洪流中擁有自己的一個位置。它就只是個緬懷台語片榮景、兼敘電影人情感的電影,如此而已。

 

所以就讓我很任性的在年度回顧給它一個位置吧!愛電影之心,不是說沒有就放棄的,何況是這麼一部描述台灣好萊塢的電影?言有甚者,這部片也預告了台灣電影將走向更多元的類型,並非毫無意義。當時讚嘆「台灣電影有救了」,現在我還是這樣覺得。

 

延伸閱讀:阿嬤的夢中情人:台灣電影有救了!

 

阿嬤的夢中情人07

 

待續:《一代宗師》、《愛‧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