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_poster  

 

有些事情必須先講清楚。

 

第一,我不覺得《KANO》是個喪權辱國的作品。反而,我很喜歡這種多元種族為了同一個目標奮鬥的題材。第二,不被看好的落水狗力爭上游的過程,可能很勵志也可能很虛偽。但我覺得《KANO》的勵志不像《陣頭》或《志氣》那樣只停留在表面,而是一種深植在棒球運動,以及台灣人性格的情感深度。第三,歷史劇不是不能說,政治也不是不能談,但不一定要符合某些特定的政治觀感而自我閹割。既然《KANO》放出拍攝消息之前,包含我在內的許多觀眾都不太知道這段歷史,那這個故事就有被訴說的價值。

 

溢美之詞跟批評指教都看很多了,我不想再從民粹或是宣傳操作去講,謹以電影本身論證《KANO》的是非好壞。讀者是否認同,那是另一回事。

 

Kano11  

 

敘事上,這部片有明顯三幕劇之感,但支線處理卻是一步險棋。由從軍來台的前甲子園投手錠者博美帶出嘉農傳奇(「經過嘉義的時候叫我。」),再從甲子園開幕式嘉農差點遲到鬧出笑話,才接到近藤教練如何初遇不成材的嘉農球隊。擺了兩個序場來雙重倒敘,在第二幕結束後的第三幕(甲子園苦戰)才收束,並兼敘錠者這角色的過去與現在,實在很忙。同時,創作者以在地農業、嘉南大圳為嘉農棒球作延伸,野心很大要做出廣度,卻忘了先去掌握每個角色的深度,於是暴露出第一幕鋪陳上的冗贅紛亂、只聞球隊不見球員的窘境。

 

簡單的說,在這部幾乎全日語的電影裡,充滿著許多台灣電影劇情常見的毛病,不夠精煉又顧此失彼,沒有好好把一件事情、一個角色挖的夠深。試問這個苦練的過程到底有多苦,魔鬼教練有魔鬼到哪去嗎?近藤一上場就直接交叉剪接,草率把練球交代過去,直到第一場算是精彩的雙嘉對決前,嘉農球員每個人的性格差異都沒有做出來。Akira被教練簡單調整了站姿,竟然就即刻升級投出漂亮滑球,實在天賦異稟。而其他球員如何依照個人特質分配崗位?除了蘇正生一出場就是天生強棒,其他人都要到上場才會知道誰是一二三壘或外野手,這編劇是否有些偷懶?只忙著在解釋球隊週遭的風景,結果近藤教練的家務事竟然比球隊練球還要有趣。這支球隊究竟為何只練了一年就能神威破表直接衝進甲子園?不可思議。

 

Kano15  

 

說實在,我滿喜歡近藤師母的角色。作為一部男性電影中的少數女性,她和丈夫有許多意見相左的時刻,應該是個明瞭教練弱點在哪的犀利人妻。可是為了劇情需要,我們看不到她做出的犧牲和讓步背後的心態,直接理所當然成為護持丈夫理想的賢淑嬌妻,真的可惜了點。另,吳明捷的初戀那幾場戲實在不算做得很好,倒是阿靜讓我想到《北非諜影》的女主角:兩個男人,一個放身邊一個放心裡。超愛這種非傳統三從四德的女性形象,已讚。

 

回到球隊,這群KANO小將真正被觀眾認識的時候,是在那一場場的比賽。這也是我認為整部片做的最好最棒的地方。節奏精準像是真的在看一場棒球比賽,又能掌握精華看到戰況佈局,以及球員應戰各顯神通的運動員魅力。沒有一個既懂棒球又懂電影的導演,沒辦法拍得這麼精彩。光憑這幾場球賽的處理,我就可以很有自信的說,這是我近期看過最好看的棒球電影,而且是台灣拍出來的!

 

Kano06 

 

錠者博美這角色也實在有趣。他是這故事的引路人,也是Akira吳明捷的對照組。北海道札幌隊的王牌投手,硬是把整個球隊的成敗扛在肩上,卻不敵壓力終致飲恨。不難發現他是用來烘托嘉農隊那份相互扶持、打死不退的團隊精神。只是之後太直接被嘉農感動,變成嘉農傳奇的傳道者,跟那位原本極度種族歧視的日本記者一樣,轉折看不到太多角色厚度,不免理所當然了些。一而十,十而百,原來所有甲子園的觀眾都跟他們一樣是以球技論人,幾乎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種族主義,簡直就是超完美觀眾,不太像真的。

 

其實都是吹毛求疵啦!日本人是否真的這麼看棒球我不知道,但個人覺得,《KANO》不只是靠著群眾效應製造出勵志氛圍的。台灣過去的勵志電影不少,賣的好的也很多,但有說服力的實在不多。《陣頭》的勵志是誤以為只要一直埋頭打鼓就能成功,完全忘記去定義什麼是陣頭的傳統。甚至成功也只是偷吃步靠著媒體成名而已,拿不出可以服人的實力或創意。簡單來說,是空有勵志的氣氛,沒有任何實質的價值。而《志氣》的勵志雖然有些一廂情願,卻比《陣頭》實在的多。它先讓你了解拔河就是「Step back to Glory」,然後透過隊員苦練的過程、團隊合作的精神,讓你看到台灣人那種「甘願做牛,免驚沒犁可拖」一步一腳印的吃苦特質。

 

而《KANO》的勵志,又比《志氣》更進一步。

 

Kano09
  

「你知道要怎麼種出又大又甜的木瓜嗎?」在木瓜樹根部打下大鐵釘,木瓜樹以為自己快死了,於是傾注全身的力量結出又大又甜的木瓜。而在甲子園時,我們看到嘉農隊本著一種不要命的打球方式,一個比一個不怕死,「不放棄任何一球的機會」。這不只是一步一腳印,還是堅持到底的穩健紮實,更有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冒險精神。近藤教練最大的成功,在於他在這些孩子身上看到潛質,並在訓練過程中摧毀安逸的生活,讓他們在不足的環境中不放棄任何可以進步的時機。最重要的是,不論是教練或KANO小將們,幾乎都是全心全意的在鑽研棒球,信仰棒球,真心的熱愛著棒球。球隊沒有經費,資源相對匱乏,何能訓練出超凡的球隊?沒有退路,至死地而後生,如是而已。

 

或許台灣人太需要勵志,太需要台灣之光,來彌補普遍低迷的國族信心,所以才有這些勵志電影的出現。看完了《KANO》,我覺得台灣人需要伯樂。我們都想要突破,但不知怎麼進行,只能著重在眼前的利益,太高太遠的不敢去想。這時就需要一個懂得你的性格,知道你的目標在哪,然後教你突破既有的想像,並實事求是朝著新的目標,把自己訓練起來。或許當初那些KANO小將都只想在地方打球,打輸了就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快活。近藤教練讓他們正視自己的不足,並進一步去追求卓越。要打棒球就該打進甲子園,紮紮實實的把所有人都訓練到甲子園等級,場上運籌帷幄,相信他們的能力,也激發他們對彼此的信心。教練身上的伯樂光輝,讓每個嘉農球員也跟著光芒萬丈了。

 

  Kano03

 

這不是個沒有缺點的電影。明明有個極好的結尾,一定要拖一段特效不夠力的蛇足出來,很有《賽德克巴萊》的影子。晚霞之下的輪船,活像《海角七號》的翻版。魏德聖監製掌控這個故事的力道有多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是一部標準的台灣電影,有著台灣短視近利又偏安的性格,有著台灣一窩蜂的湊熱鬧狂歡,尤其是那些台灣創作者什麼都想講卻怕麻煩不肯花時間鑿深結果沒辦法全部講好的偷懶壞習慣,都讓這部電影跟真正的日本電影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我認為最可惜的,還是在沒能把每個球員特質做出來這件事。我知道創作者有族群融合的理想,片中的雞尾酒球隊也體現了這點,然而原住民、漢人和日本人,不同民族平時相處上有無因為種族或個性上的不同產生過摩擦?我們看不到,都只有和樂融融的氣氛,就算族語或閩南語出現,也只是用來解釋故事背景而已。如果一開始都沒有定義不同,如何創造族群融合那種放下個人,共同為同一目標努力的偉大和感動?「種族不同,有差嗎?你們有看到我們有輸球嗎?」近藤教練對於歧視心態的記者如此訓斥,也透露創作者以結果論含混過關的心態了。

 

    Kano12  
  

 

或許我是多心了。我期望在這部片看到真正的多元文化樣貌,卻忽略不同文化也有接納其他文化的可能。我對創作者草率的結果論而感到失望,想想也是意料中的事。而因為這個故事發生在日治時代,身為伯樂的近藤教練也是來自日本,建設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也是如假包換的日本人,不少人會作出創作者親日的聯想,這也是無可厚非。可是值得思考的是,甲子園的黑土跟台灣的土,真的有不一樣?我倒覺得這不是基於台灣是日本的屬地這件事,而是教練要球員們放平常心的誡詞。言有甚者,世界各地的土,真的有不一樣嗎?培育出來的人,也真的有所謂的優勝劣敗嗎?或許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和文化背景,但在同一個運動平台,比得還是球技、平時的訓練成果、堅持下去的決心與求勝的意志。這才是真正能造成族群融合的普世價值,也是最為可貴的運動家精神。

 

如同之前對於《賽德克巴萊》的觀感,我還是期待《KANO》的敘事能夠更加進步,至少別偷懶要把一件事情挖到夠深,才不愧對如此精彩的題材。但我認為這部片精準抓到匝根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藴,並藉著棒球這項運動,昇華成紮實且言之有物的勵志能量。台灣是否還能找到伯樂,是否在穩固自我基礎之後,還能持續抓住每一個進步的契機,目前我還看不到。至少台灣出現了一部超越以往既有的製作水準,又能夠以普世價值超越文化藩籬,成功感動別人的運動電影,這點絕對值得在21世紀的台灣電影史上,好好記上一筆。

 

Kano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