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out_p  

 

來自明尼蘇達,喜歡曲棍球的小女孩萊莉,有個愛她的爸爸媽媽和一起玩樂的死黨。樂觀的她總是帶給別人歡笑,偶爾搞怪偶爾笑鬧,是爸媽身邊的開心果。好景不常,11歲那年因為爸爸開新公司,全家從明尼蘇達搬到舊金山,新房子、新生活、新學校都與萊莉的想像相去甚遠。她的快樂不見了,只剩下惶恐、憤怒與不適應。她決定要把自己的快樂找回來,沒想到一切都將天翻地覆…..

 

insideout07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很好看,可是要解釋它的好看很難。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它把情緒擬人化,再把大腦的功能具現化,然後運用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等學養,建構出腦內關於記憶、感官、決策等的運作邏輯,去看那些我們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巨變,以及這個巨變帶給我們的影響和成長。小女孩重新適應環境的過程,竟然是一場毀天滅地的思想重整。童話故事包裝下的龐大存在思辨,皮克斯又做到了。

 

樂樂(Joy,職掌快樂、積極與正向思考)、憂憂(Sadness,處理憂傷與負面思維)、驚驚(Fear,辨識危機與阻擋致命行為)、怒怒(Anger,重視公平正義與抒發壓力)、厭厭(Disgust,解決有害身心又不至於致命之威脅,如花椰菜),這五種情緒負責在腦中心控制萊莉的各種行為反應,也經手萊莉各種所見所聞的記憶。時而互助,時而衝突,每個情緒也都有理性和感性的一面,避免了還要解釋左右腦運作的複雜情況。

 

insideout06  

 

萊莉出生時第一個出現的是樂樂,再來出現憂憂。漸漸在學齡前各個關卡生成驚驚、怒怒,最後才是厭厭,就此學習完生命所需的各種情緒。如此「創世紀」的安排不僅介紹了各種情緒出場,也讓這些情緒建構出萊莉的性格。一開始就出現、自然處於領導地位的樂樂,因為「想要萊莉快快樂樂的過一生」的目標,時常指揮、限制其他情緒的作為,讓萊莉能用樂觀的態度來做人處事。如此目標之下,擁有負面影響的憂憂,就是樂樂不對盤的對象。

 

個人覺得最有趣的,就是創作者把辦公室政治搬到人的腦子裡。樂樂被塑造成頤指氣使的控制狂,遇到不同境遇的結論就是正面思考,並刻意孤立憂憂於決策圈外。而自卑又負面思考的憂憂雖然少根筋常搞砸事情,卻也同樣慈悲,有著樂樂所缺乏的同理心。

 

insideout09

 

如果正向思考是對的,事情真的一直好轉,世界最終會走向快樂富足,那又何必正向思考?顯然對於樂樂,這就是它與現實差距甚遠、自欺欺人之處。再往下想,憂憂讓人做出最壞打算,驚驚保護我們不受生命威脅,怒怒促使我們勇往直前,厭厭維持我們應有的自尊,在「生存」這個前提下,樂樂好像是最不重要的一環?

 

轉念轉念轉念,正向正向正向,樂樂霸道的領導風格就是一種失控的正面思考,什麼事情一定要往正向發展,不斷美化眼中的現實。而爬得越高就摔的越重,思想與現實的落差使得「不正向思考」成為罪惡感的來源,更讓憂憂對記憶的影響力擴大。兩個衝突白熱化之際,樂樂、憂憂陰錯陽差從大腦總部(headquarter,大概是所謂的中樞神經)消失,竟讓萊莉產生了人格崩解的悲劇。

 

說是悲劇,長大的我們又是如此熟悉。我們不是都是遇到某個關鍵事件,讓我們對既有世界的認知全然崩解後,再痛苦的建構出新的認知?這不就是成長嗎?

 

insideout03

 

暢銷書《失控的正向思考》中提到,美國民族性正是習慣自我定位為「正向」、「樂觀進取」,奮力追求著健康富足功成名就。那這樣子的話,《腦筋急轉彎》更像是一則寓言故事。現今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正逐漸轉變,中國、俄國等強權並起,勢必又是一場自我認同上的震盪,一次痛苦的成長。

 

從這點來看,萊莉的爸爸舉家搬到舊金山來創業,不也是另一種從東岸到西岸的「淘金潮(Gold Rush)」?

 

快樂不一定是件好事,過分的快樂容易得意忘形。憂傷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同體大悲更能善解人意。樂樂和憂憂最終放下歧見攜手合作,萊莉的記憶也漸漸從單一顏色變得七彩炫目。雖然有些東西永遠不見了,生活也沒過去的單純,但就是因為這些,才造就了我們之所以為人,人性繽紛的精彩特質吧?

 

insideout02

 

電影結束之後,我第一次這麼期待皮克斯拍續集。萊莉在故事裡,僅僅搬個家就那麼大的震盪了。那青春期、上大學、出社會、結婚生子的時候呢?光想就覺得好刺激啊!可是如果真的拍下去,也只怕無法玩出新意吧?

 

管他的,他們可是皮克斯,咱們就等驚喜吧!

 

insideout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