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效應》有幾個令人喜愛的元素,如花東地區的好山好水、美侖美奐的台東大學、被強暴的郭采潔以及只要不開口鬼叫賣蠢就迷死人的小鮮肉黃遠。還有難得帥氣的徐若瑄(女神!)、難得看到的法庭戲,與難得拿到電影裡討論的社會議題。攝影好看,劇情吸引人,但就細部的處理而言,實在有太多應該琢磨的空間。
「寒蟬效應」一詞源於成語「噤若寒蟬」,指人們因為利益關係、法令限制或情感壓力,聞惡不言的情形。此片名直接指涉片中眾多女學生雖遭指導教授性侵,但到對簿公堂的時候,畏懼指導教授的學術權力(掌握畢不畢業的生殺大權),反不敢做出對指導教授不利的證詞,甚至於庭外散播詆毀原告的謠言。同時也呈現擔任被告的指導教授關係良好、人脈眾多,使得發聲的原告與原告律師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
同樣都有法庭戲,同樣都是性侵疑雲,《寒蟬效應》勢必將與《聖誕玫瑰》相提並論一番。《聖誕玫瑰》是郭富城接受不良於行的桂綸鎂委託,於法庭上證明她確實被婦科醫生張震性侵。劇情較注重在推理層面,並藉郭富城對真相的追尋來呈現辯護律師的道德困境。《寒蟬效應》倒是直接從性侵事件出發,展開不同女人在不同立場各自爭取權益的過程。雖然主要的男性角色只有兩位,不是壞人就是蠢人(更正,是無腦鮮肉),但徐若瑄、賈靜雯在法庭上霸氣外漏的過招,遠比《聖誕玫瑰》兩位男律師執著於真相正義更吸引人。
戴立忍演的自然,但我更喜歡片中的女人。徐若瑄飾演的霸氣律師作風強勢大膽,談判時不把對方逼到絕境絕不罷休,鏗鏘有力。同時她也不是無聊的好人,忙工作忙到拋家棄子險些離婚,沒事約個砲放鬆心情。周幼婷的輔導老師則在面對學生時散發母性光輝,盡一切努力為學生爭取。賈靜雯的人妻律師為了自己的家庭不惜上陣廝殺,而郭采潔,不管戲外我多討厭她,也無法忽視她在片中面對不同壓力下的矛盾,與深陷情緒迷宮的孤單無力。
片尾字幕指出這部片獻給致力婦女權益的人們,所言不假。而周幼婷與徐若瑄於醫院相擁的一場戲,亦暗示了女同情結的存在。難怪台東無計可施的輔導老師會找上台北的大律師來幫忙,而台北的大律師居然肯接這麼沒有證據又各說各話的燙手山芋,如果兩人之間沒有一段情,怎麼可能?徐若瑄想逃離家庭的部分原因,也可在此推知一二。或許迫於家庭壓力必須結婚,當初的兩人才會分手吧?
儘管如此,《寒蟬效應》仍有許多不足需要檢視。如片中大量充斥台式劇本常見的解釋性台詞,不僅演員演的尷尬,一不小心就顯露硬背的痕跡,停在那邊補充太多背景資料,也會稀釋劇情應有的張力。還有對於原住民的描述,也有刻意蠢化與慾望化的嫌疑。真的有人會沒事在那邊用族語哼歌?騎車也唱,加油站打工也唱,然後開心的時候就開始鬼吼鬼叫?而徐若瑄心情不好,到加油站就能輕易釣到原住民帥哥上床?姑且不論她身為女神的超能魅力,難道所有原住民帥哥都會在那邊等著平地人來上?這也太不尊重人了。
對於作為背景的野百合、美麗灣,還有台北都更的社會議題,創作者展現的態度亦不能等閒視之。本來我滿欣賞徐若瑄出場時,說服處長強勢進行都更的說詞(原來不都更會面臨違法與丟官的危機,如果編劇能避免偷懶的誘惑,不硬要在門口把所有背景一次解釋完畢就更好了)。當場景一到台東,見到美麗灣,處理上便有一些詭異之處。不但強調抗爭者來自台北,讓女主角質疑「真的拆得掉嗎?」,以及抗爭過後垃圾滿地、男主角母親忙著收拾的景象,還有結尾「美麗灣停業,員工何去何從」的廣播新聞,再再顯示創作者認為這些社會運動都是少數滋事分子在亂搞偽善,枉顧居民真正的權益。賈靜雯、戴立忍夫妻檔的野百合背景也只是單純背景,不見其使命感何在,亦不若《女朋友.男朋友》描繪角色於後野百合時代,對學運精神或背叛或繼承的深厚影響。
相對,當講到女性權益時,本片的態度又積極的可怕。有感覺創作者是想與其他社會議題放在一起討論,鼓勵人們不要畏懼權貴,要努力為自己發聲。可是再看到其對美麗灣的描述,這個「權貴」似乎又等同於「從台北下來挾持原住民意見的有心人士」。所以只有女性權益才需要爭取,其他社運都是知識分子的偽善?對不起,我無法苟同。
而到最後,我非常不欣賞用一連串意外快速收尾的方式。是誰告訴你編劇編太大收不了就可以直接賜死角色?難道人死了之後不會產生更多問題嗎?人一死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讓還活著的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就算真實故事改編,也不能作為只會爛招沒有創意的無能編劇的藉口。
既然是將社會議題、女性權益結合法庭交鋒的作品,《寒蟬效應》龐大的野心必然該受更高規格的檢視,就算是導演自己的電影處女作,也不容輕忽。至少徐若瑄能跳脫形象霸氣演出,鮮肉也夠新鮮養眼,於我而言足矣。
至於我們親愛的郭小姐,建議以後可以多接一點這種角色,既可磨練演技,又能苦逼娛人,更可讓演對手戲的男演員榮獲金馬提名,何樂不為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