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今天又是陳洋元老師與大家談環保了。
要看全球暖化的嚴重程度,北極融冰一定是個不可或缺的指標。法新社新聞報導,2007年9月14日由歐洲航天局公佈的北極地區馬賽克圖像中,北極的西北通道已全部暢通,船隻可自由在海面行駛,不需開破冰船。東北通道僅有部分仍有冰原阻斷,其餘全部融光光。
這樣不好嗎?可以促進航運,發展經濟,這樣不是很好嗎?問題就出在這些北極的融冰。冰融化了,大量淡水會湧入海水,造成海裡洋流停止或混亂。全世界洋流環環相扣,勢必會影響到全世界的氣候穩定。再者,一定的海冰能夠反射太陽光,如果海冰融化,太陽光直接射進海水,會讓海水中、原本應反射出去的熱量越積越多,讓暖化越行嚴重。最後,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垃圾和污染。如果北極人類的足跡越來越多,會不會有污染或是擾亂當地生態的疑慮呢?近年來有人提議將北極熊遷至南極,那北極熊的食物從哪裡來?吃企鵝嗎?
現在環保意識抬頭,政府一直鼓吹大家要節能減碳,少用電、騎小折。可是還是有人質疑,小民減減碳,對一個國家來說根本不痛不癢。那些排碳的大戶,發電廠、重工業等還是依然故我。要減碳,只能有這些方法而已嗎?
美國的汽車耗油效率是全世界最低,原因是石油商可以藉此賣更多石油。此舉讓重視環保的歐巴馬不以為然,他期望在2020年,能讓汽車耗油提高到1噸/24~36公里。
要節流,也要會開源。除了省電,增加發電效率,或使用再生能源發電,也是很重要的技術。
現在所有的再生能源發電方式有幾種,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能、波浪發電、地熱、生質能等等。之前科學家在海底,亦有發現可供發電用的甲烷水合物。不過每一種方式均各有其利弊。
太陽能發電,就是太陽放射的輻射能,經由太陽能版吸收後,使太陽能版內正負極的電子相互運動,產生電力。然而至今成本太高,發1度電平均成本NT$19,風力只消NT$5~$6而已。
水力發電,台灣從日據時代就開始發展。原理是利用水流推動水輪機運轉,產生電能。因為電很難儲存,又不能隨便關發電機,所以南投明湖電廠$利用夜間離峰時段的剩餘電力將下池的庫水抽回上池蓄存,待白天尖峰時段再利用上池與下池水高低位能差,將上池水放下,推動水輪機發電。此舉可將離峰時段剩餘之低成本電力,轉化為尖峰時間高價值之電力,供應全台用電。然而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建水壩,建了水壩也難保不會破壞河川生態,況且建築費用不低,台灣水力發電不佔大宗,就是這個緣故。
關於海洋的發電方式,潮汐發電是利用海洋的潮汐、溫差、海浪和海流所貯藏的能源來發電。波浪發電是利用高低差推動氣渦輪發電機,不會造成污水、不會浪費資源。唯發電成本較高,時間一久也難以抵抗海水侵蝕。利用的人在不多數。
台灣地熱蘊藏豐富,溫泉和噴氣孔偏佈全島,所以政府在民國66年起開始積極探 勘,尋求可利用之資源。之後在宜蘭清水建了第一座地熱發電廠,結果因不經濟、成本太高而關閉。其實只要克服導熱管的問題,地熱發電還是很有潛力。問題就在於沒有人有技術更換老舊的導熱管,導致地熱發電效率高不起來。儘管如此,曾帶學生去陽明山國家公園研究地熱發電的陳洋元老師,認為台灣地熱發電仍然是相當有趣的研究課題。菲律賓地熱發電最成功,台灣只要努力花心思改善技術,還是有機會的。
生質能發電就是利用動植物,衍生的可發電能源。如牲畜的糞便、農作物的殘渣、薪柴、製糖作物、城市垃圾、城市污水、水生植物等。利用生物直接燃燒、醱酵程序、氣化、裂解程序,均可獲取能源。然而因不合成本,甚至造成全球糧價上漲,不得已才喊卡。
討論至此,風力發電應該是最可行的吧!的確,只要有平均風速達5公尺/秒以上的地方即可設立風力發電機,一台即可成為一個電廠,且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然而什麼時候會起風,風量大不大、穩不穩定,連氣象局都說不準。且扇葉轉動造成極大噪音,惹人安寧,甚至會讓附近牲畜得憂鬱症暴斃。言有甚者,一台風車就需要七千萬台幣,至少要發電五年才能回收成本。不過台灣的風車往往撐不到五年,颱風一來壞的壞、倒的倒,又沒有技術修繕,只能耗費大量公帑請外國大牌公司維修,或直接晾在當地成為觀光景點,十分可惜。
今天的內容,雖然是介紹各種再生能源發電方式,但老師將原理解釋的很清楚,就是讓我們可以搞懂這些東西。現在社會上這麼多聲音,核四蓋不蓋?要不要發展風力?太陽能好還是不好?人們爭辯不休。如果我們連原理都不知道,只要一出現錯誤的理論,人家危言聳聽一下,我們就傻傻的相信了。那之後進社會,不是很容易成為別人利用的對象嗎?
要看全球暖化的嚴重程度,北極融冰一定是個不可或缺的指標。法新社新聞報導,2007年9月14日由歐洲航天局公佈的北極地區馬賽克圖像中,北極的西北通道已全部暢通,船隻可自由在海面行駛,不需開破冰船。東北通道僅有部分仍有冰原阻斷,其餘全部融光光。
這樣不好嗎?可以促進航運,發展經濟,這樣不是很好嗎?問題就出在這些北極的融冰。冰融化了,大量淡水會湧入海水,造成海裡洋流停止或混亂。全世界洋流環環相扣,勢必會影響到全世界的氣候穩定。再者,一定的海冰能夠反射太陽光,如果海冰融化,太陽光直接射進海水,會讓海水中、原本應反射出去的熱量越積越多,讓暖化越行嚴重。最後,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垃圾和污染。如果北極人類的足跡越來越多,會不會有污染或是擾亂當地生態的疑慮呢?近年來有人提議將北極熊遷至南極,那北極熊的食物從哪裡來?吃企鵝嗎?
現在環保意識抬頭,政府一直鼓吹大家要節能減碳,少用電、騎小折。可是還是有人質疑,小民減減碳,對一個國家來說根本不痛不癢。那些排碳的大戶,發電廠、重工業等還是依然故我。要減碳,只能有這些方法而已嗎?
美國的汽車耗油效率是全世界最低,原因是石油商可以藉此賣更多石油。此舉讓重視環保的歐巴馬不以為然,他期望在2020年,能讓汽車耗油提高到1噸/24~36公里。
要節流,也要會開源。除了省電,增加發電效率,或使用再生能源發電,也是很重要的技術。
現在所有的再生能源發電方式有幾種,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能、波浪發電、地熱、生質能等等。之前科學家在海底,亦有發現可供發電用的甲烷水合物。不過每一種方式均各有其利弊。
太陽能發電,就是太陽放射的輻射能,經由太陽能版吸收後,使太陽能版內正負極的電子相互運動,產生電力。然而至今成本太高,發1度電平均成本NT$19,風力只消NT$5~$6而已。
水力發電,台灣從日據時代就開始發展。原理是利用水流推動水輪機運轉,產生電能。因為電很難儲存,又不能隨便關發電機,所以南投明湖電廠$利用夜間離峰時段的剩餘電力將下池的庫水抽回上池蓄存,待白天尖峰時段再利用上池與下池水高低位能差,將上池水放下,推動水輪機發電。此舉可將離峰時段剩餘之低成本電力,轉化為尖峰時間高價值之電力,供應全台用電。然而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建水壩,建了水壩也難保不會破壞河川生態,況且建築費用不低,台灣水力發電不佔大宗,就是這個緣故。
關於海洋的發電方式,潮汐發電是利用海洋的潮汐、溫差、海浪和海流所貯藏的能源來發電。波浪發電是利用高低差推動氣渦輪發電機,不會造成污水、不會浪費資源。唯發電成本較高,時間一久也難以抵抗海水侵蝕。利用的人在不多數。
台灣地熱蘊藏豐富,溫泉和噴氣孔偏佈全島,所以政府在民國66年起開始積極探 勘,尋求可利用之資源。之後在宜蘭清水建了第一座地熱發電廠,結果因不經濟、成本太高而關閉。其實只要克服導熱管的問題,地熱發電還是很有潛力。問題就在於沒有人有技術更換老舊的導熱管,導致地熱發電效率高不起來。儘管如此,曾帶學生去陽明山國家公園研究地熱發電的陳洋元老師,認為台灣地熱發電仍然是相當有趣的研究課題。菲律賓地熱發電最成功,台灣只要努力花心思改善技術,還是有機會的。
生質能發電就是利用動植物,衍生的可發電能源。如牲畜的糞便、農作物的殘渣、薪柴、製糖作物、城市垃圾、城市污水、水生植物等。利用生物直接燃燒、醱酵程序、氣化、裂解程序,均可獲取能源。然而因不合成本,甚至造成全球糧價上漲,不得已才喊卡。
討論至此,風力發電應該是最可行的吧!的確,只要有平均風速達5公尺/秒以上的地方即可設立風力發電機,一台即可成為一個電廠,且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然而什麼時候會起風,風量大不大、穩不穩定,連氣象局都說不準。且扇葉轉動造成極大噪音,惹人安寧,甚至會讓附近牲畜得憂鬱症暴斃。言有甚者,一台風車就需要七千萬台幣,至少要發電五年才能回收成本。不過台灣的風車往往撐不到五年,颱風一來壞的壞、倒的倒,又沒有技術修繕,只能耗費大量公帑請外國大牌公司維修,或直接晾在當地成為觀光景點,十分可惜。
今天的內容,雖然是介紹各種再生能源發電方式,但老師將原理解釋的很清楚,就是讓我們可以搞懂這些東西。現在社會上這麼多聲音,核四蓋不蓋?要不要發展風力?太陽能好還是不好?人們爭辯不休。如果我們連原理都不知道,只要一出現錯誤的理論,人家危言聳聽一下,我們就傻傻的相信了。那之後進社會,不是很容易成為別人利用的對象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