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什麼是無常?

常常聽人說「人生無常」,這好像是一種比較消極的說法。今天發生意外。啊,人生無常!今天誰往生了。啊,人生無常!今天哪裡發生水災,許多人無家可歸、妻離子散。啊,人生無常!「無常」,即是我們對於無法預料之未來,做出無可奈何的感嘆。冥冥之中彷彿有一股力量,要我們跟著劇本走,時不我與,根本無力去改變。

《絕命終結站(Final Destination)》系列的原始觀點,即是由此悄然誕生。

話說當年,編導James Wong一開始創作第一部時,談到人們死亡的機運各有不同,讓他深感興趣。有人經歷嚴重車禍卻大難不死,有人卻只是走路不穩結果淹死在路旁水溝。為何人生,立足點已不平等,竟連死亡都如此不平等?於是他將構想化為現實,從2000年開始,《絕命終結站》以每三年一部的節奏,在螢幕上大玩死神的恐怖遊戲。



死亡班機、連環車禍、惡魔的雲霄飛車、血濺之賽車場,每一部皆是公式化的架構。主角群在逃過大難之後,接連遭逢小劫、意外死亡。說穿了,此系列從頭到尾,僅有「人生無常」四個字。且愈到後來,這些「無常」愈形誇張,不難看出編劇群為了及早賜死主角,總找許多小道具來自圓其說。生死間的有趣命題,到最後仍然被市場機制扭曲,成為製片與編劇迎合嗜血觀眾,賣弄廉價創意的工具。

本來在看完第三集,我真心希望能夠別再出任何續集,避免再次暴露創意貧乏的缺陷,貽笑大方。結果今天當我摘下3D眼鏡走出影廳,細細回溯起前三集,不禁發現別有一番趣味。

《絕命終結站》系列的導演,一位是前述的創始者James Wong,另一位是接手續集的David R. Ellis。兩位導演對於《絕》片的看法,可說截然不同。James Wong比較傾向以怪力亂神,解釋這一連串的不幸事件。在他眼中,死神決定人類生死,但當人類擾亂死神計畫,死神也會嚥不下這口氣,於是設下佈局來追殺所有倖存者。第一集和第三集的晦暗色調,時而拂過的妖魅鬼影、驟然的狂風、電子螢幕間歇的雜訊、詭異的歌曲,再再顯示有一支看不見的手來索命。而渺小的人類只能狂奔逃跑,想盡辦法瞞住死神保住小命,終究還是逃離不了死神的魔掌,成為亡命冤魂。人類與死神的拔河,那種「絕命終結戰」的絕望感,明顯溢於言表。

David R. Ellis就不同了。第二集與第四集血腥度固然增加,打光卻顯的明亮,這是表示一切都是命定的。孫悟空怎麼翻,依然翻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人類怎麼闖,結果還是命中注定。David R. Ellis不是聚焦在人類的絕望,而是死神的殘酷,以至最慘、最令人不忍卒睹的死法,大都發生在雙數集。又,比起單數集那些認識很久的同窗好友,雙數集是幾乎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那種「命定」的感覺更加強烈。死神彷彿是在拼業績,把劇本上該殺的通通殺光,有影響到進度的人,每個都不得善終。也難免有些觀眾質疑,死神何必這麼大費周章?人命如此脆弱,一口氣上不來就結束了,何必搞的吵吵鬧鬧,唯恐天下不知?



是神怪作祟?是命中注定?總是眾說紛紜。正因其不可知,故稱無常。然若其可知,無常不復存在,這樣就會比較幸福嗎?至少在《絕命終結站》中,我們看到了反例。主角們雖然像佛典中的目犍連尊者一樣,有神通告訴他們大限何在。當面對死亡,卻無法像目犍連尊者一樣豁達,甘心受報。躲的躲,逃的逃,就怕死神找上門。

我們不也一樣嗎?誰都怕死,偏偏死亡又是如此接近。我們永遠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

八八水災之時,有媒體訪問來台援助的李連杰。創立慈善事業的他,是如何面對無常?李連杰說,「無常」其實不是一個消極的詞。正因為人生無常,所以我們更應該把握現在,認真的過生活。

把握現在,當下即是。把握每分每秒的好因緣,好好跟身邊每一個人都結個好緣。因為明天,你可能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白蚓 的頭像
    白蚓

    幼部屋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