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237-Quad-600x450  

 

之所以選這部片當做我自己今年金馬影展的開幕片,一來是Stanley Kubrick的《鬼店》實在他媽的有夠好看,二來是在提醒、督促自己要更進一步,「看看別人是怎麼看電影的」!

 

我很喜歡看電影,也很喜歡看影評。影評很好看,有時候甚至比它評論的對象還要好看,因為每個人解讀出來的東西都不同。短者一句,長者出書寫論文,可能有些相同,有些迥異,有些根本就不是作者的本意,但都自成一格。每個影評人各有各的專業,不同知識背景下的影評也都大異其趣,可以長知識、增見聞,甚至從此改變你看電影或看世界的習慣。我特別喜歡看這種的。

 

而我以為,最高級的影評,就是把它拍成電影。《鬼店之237號房》就是這麼一個例子。

 

 room-237_05  

 

六個熱愛《鬼店》的影迷,不認為IQ200的Stanley Kubrick只是在拍一部很膚淺嚇死你的恐怖片而已。他們各自的知識背景(記者、歷史學、批判電影學...等)也讓他們對片中一些特定物件、手法特別敏感。於是將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一個脈絡,拍了這部名為《鬼店之237號房》的終極影評式紀錄片,帶著更多喜愛《鬼店》的影迷深入探索Stanley Kubrick埋藏在道具、調度、剪接與攝影手法裡面的佈局。

 

先來談談這部片很有趣的創作形式。基本上整部《237號房》以講解用的音軌為主,用四處蒐集來的畫面為輔,來強調敘述創作者最在意的幾個論點。這種手法我們在Discovery看過很多次了,不過其中除了《鬼店》,Stanley Kubrick其他的作品《大開眼戒》、《金甲部隊》、《亂世兒女》、《發條橘子》等畫面也相當之多,不僅僅存在於創作者口頭提到的部分,甚至創作者是透過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動作,來表現自己當初看到大師之作的情緒反應。不是非常瘋狂的影迷,怎麼可能在偶像的作品裡找出那麼多的片段來為自己背書?彷彿整個就活在Stanley Kubrick的作品裡面,何其瘋狂?

 

 room237_01  

 

通常看電影看到第二次就會有不同的發現,但是我看《鬼店》兩次了,卻沒看到打字機的顏色前後不一致、地版圖案不連戲、小丹尼騎三輪車的地方從一樓跑到二樓,甚至是一些溶接時相疊的畫面、很功能性卻帶著高深莫測表情的夏季管理員。他們的精彩分析,從開頭就讓我驚呼連連到結尾。他們認為,Stanley Kubrick藉著改編Stephen King的《鬼店》這個男人發瘋爆走想殺掉妻小的故事,暗渡陳倉了許多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跟劇情直接相關的符號暗示,如牆壁上掛的類似牛頭人的海報、原作沒有的迷宮、Jack Nicholson瞪眼的表情等,拉出希臘神話中迷宮故事的牛頭怪物做註解。小丹尼看到237號房打開了之後,地毯180轉過來,原本圖案上的出口轉了過來,類似一種「封閉」的訊息。甚至在畫出整個旅館平面圖之後,發現兩個小女孩可能是女主角的分身,丹尼騎車騎到二樓(象徵他在理解上高於父母)。而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總經理室的窗戶不應該存在、黃金宴會廳廁所的地理位置其實跟吧臺相同等不合時宜、曖昧的空間規劃,這些都對一般觀眾製造出一種潛意識上的暗示,我們只知道哪裡怪怪的,莫名其妙就會毛起來。而許多影迷喜愛的,開場的壯闊空拍配上的低沈音樂,其實是送終用的安魂曲,搭上彷彿千萬隻鬼魂慘叫的高頻率聲響。恐怖,確實恐怖!

 


room237_06   

 

而跟表面劇情無關的,則是放在那些更改原著小說的地方。如將217號房改成237的真正原因,是在講Kubrick自己過去曾參與過的、假造登陸月球畫面的「不能說的秘密」。「237」數字來自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約237,000英里),按指的就是這間房間就是「月球的房間」(小丹尼發現門開了,身上正穿著火箭圖案的毛衣)。在這裡面發生的事情都是假的、曖昧的,地毯圖案也暗示了生殖的慾望。而倉庫裡細心擺設之罐頭品牌名稱、旅館經理選角(超像甘迺迪)及辦公桌上的美國國旗、電視上播的《Summer of 42》等物件,則強烈指射著美國建國時期對印第安的屠殺(台詞有帶到整棟旅館是建在印第安人的屍體上)、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1942年開始)。追殺妻小的劇情也可以解釋成是一種滅族行為。這些都是對於當權者利用國家機器塗炭生靈隱藏式的控訴,也是對人類無法從歷史學到教訓、總是在屠殺之中輪迴的感嘆。而要脫離這種無間命運,必須要回顧過去的腳步(小丹尼最後脫困的方式),並學習做正確的決定。而Stanley Kubrick也在電影裡讓主角開著黃色金龜車,原著裡的紅色金龜車則是被連結車撞毀。這是給Stephen King的訊息:「這是我的電影,你閃邊去。」

 

太多太多精彩的分析,整個看下來實在酣暢淋灕。創作者甚至將《鬼店》正反疊影放映,赫然發現最後一個畫面疊上第一個畫面就像是一張邀請卡一樣!而繼續放下去解讀,更佐證了很多他們自己的觀點,巧合多到實在不可思議。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過度解釋,說不定Stanley Kubrick只是很直覺得認定要擺什麼、鏡位在哪裡、剪接溶哪裡,地毯、打字機的前後矛盾也可能只是場記沒注意到的錯誤而已。但我是抱持相反的看法,正是影迷自己的觀點,才讓影評變得豐富且有可看性。「作者已死」的概念就是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不是作者的解釋,而是讀者/觀眾對於文本的解讀。難道那些做莎士比亞之類文學研究的人,自己的結論都有得到原作者的認可嗎?影評本來就負載著書寫者自己的主觀看法,研究再多也不為過啊!

 

Room-237_03   
 

 

這也帶來了我認為影評最重要的功能,也就是「啟蒙」。正因為有影評,觀眾們才有機會學到怎麼更進一步的觀看、思考,電影教育也從這裡奠基。電影蓬勃發展的國家,影評產業也是同樣興盛,南韓、日本、美國、法國皆是如此。台灣也曾經有興盛的影評文化,只可惜在新浪潮、網路興起之後,平面媒體鮮少出現真正的電影分析,網路上也多是「這部片推/不推」的「觀影指南」而已。對於那些真正熱愛電影的靈魂,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我自己是認為創作者拍上畫面裡的每一樣東西(專業一點叫「符號」),其實都具有他自己特別的意義。不管有心或無意,都可以看成是創作者對觀眾的暗示,解讀起來也是一大樂事。而《鬼店之237號房》有這麼多Stanley Kubrick的作品畫面,或許也如同他們在片尾所講的,「已經被困在《鬼店》(或Stanley Kubrick的世界)裡了」。

 

只有真正熱情之人,才會甘願冒著走火入魔的風險在做這些文本研究。也只有這些熱情的研究,才能開啓我們在觀影之外的那一扇窗。在此敬《237號房》,也獻給每個熱愛《鬼店》、熱愛電影的靈魂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白蚓 的頭像
    白蚓

    幼部屋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