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媒體素養概論」的盧非易老師,因天候因素沒辦法回到政大,所以由阿律助教代課。

回顧這幾週,盧老師已經帶領我們粗淺的認識媒體素養,也提示了我們一次觀看行為中,有角色之間、創作者、觀眾的觀看,三個層次。而這天的開場白非常震撼:影像是曖昧的。助教使用了幾張照片,開放同學討論照片的內容。此舉引發非常多元的意見,許多同學無不根據自己所學、所長,嘗試說明這些照片的內容。可是說來說去,助教好像都沒一個定論。甚至到最後,他也只說這些是一個節目所做的影像實驗,並沒有給一個很確定的答案。

我個人印象較深刻的是第三張圖,一個女孩將一朵雛菊插在鎮壓軍隊的槍口上。助教說,這是一個嘻皮反越戰的示威活動。為什麼會有印象?是因為院線電影《守護者》的開頭,就有演到這張照片。電影將這張照片映畫化,以開槍做結。當初觀賞電影時,我不知其典故為何。然而助教說的典故,又讓我開始反思。究竟照片拍攝之時,軍隊真的有開槍射殺嘻皮嗎?

《守護者》的故事背景是個平行世界。在電影世界中,美國打贏了越戰,尼克森三度連任總統。其實這部片是在探討「英雄主義」的存在與否,以及其背後隱藏的道德問題。或許我在觀影當時,已知道尼克森早因水門案下台,不可能三度連任。但是這張嘻皮示威照片引伸出來的橋段,我居然不假思索的相信了。

不說電影好了。究竟我們在做一次的觀看行為時,我們會全盤接受文本所闡述的歷史,還是我們會去思考這個文本背後的動機?

助教接著又問大家,世界上有沒有全然客觀的影片?我當下立刻想到監視錄影機。然而阿律助教化身為蘇格拉底,再三反問。督促大家思考什麼是主觀?什麼是客觀?監視錄影機可能只是照程序移動鏡頭,錄下一切經過的東西。但裝設的人難道會是全然客觀?設定程序的人也是全然客觀?沒有依照某種意識裝設在某個地方?或規範鏡頭的移動?又以紀錄片為例,我們真的認為紀錄片就是客觀的嗎?難道在拍攝的同時,我們都沒有經過自己主觀認定要怎麼拍?

接著有兩部影片,一部是民視拍攝的專題報導〈第三隻眼〉,一部是曾得過獎的廣電系畢業製作〈網事追憶錄〉。〈第三隻眼〉呈現的是記者在面對新聞來源時,有時候會直接引導當事人,讓當事人做出記者想要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畫面。〈網事追憶錄〉則是描述網路剛開始風行時,政大學生使用網路的情況。

平常我們看到新聞上的現場狀況,如果用另外一個角度來拍攝,有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風貌。我們在看新聞時,可能以為是在關心國家大事。但我們有沒有想到有另外一種可能?這些畫面也是新聞記者剪出來的,我們會不會掉入新聞記者預設的立場裡呢?

記得第一天上課時,盧老師曾說過,如果你們家是偏藍,那你們一定常看〈2100全民開講〉;如果是偏綠,那會常看〈大話新聞〉。但如果真的要來檢視,其實兩個政論節目,恐怕都不是很客觀。要客觀的節目,不如親自到立法院走一遭。而透過政論節目呈現出來的政治,恐怕會因為意識型態而失真了。

〈網事追憶錄〉這部影片也是一樣。其實一開始,因為沒有倒帶,我就有注意到影片最後演員介紹的部分。然而當影片開始播放時,戲劇效果實在營造得太好,我也不禁開始入戲。直到最後傳院劇場的畫面出現,片中一位廣電系學長激動的發言,我才驚覺到這齣影片的高明之處。就像是麥克漢內克的電影,他拍片時都故意顛覆我們的觀影習慣,使我們觀賞同時也在怒火中燒,一直覺得「這是在搞什麼?」。等到經過高人指點之後,才發覺我們都被耍了。盧老師〈觀看〉一文中闡述:「有時我們太習慣自己的認知,太確定自己的價值,或太信賴自己的專業知識時,我們也比任何人更快掉進我們自己所設的那個認知陷阱裡。」以佛學的解釋,這叫「所知障」。有時我們太執著自己的想法,反而障礙我們看清事情的本質。那位廣電系學長最後忿忿的說:「我想你們是很不負責任的,如果你們也稱你們拍的是『紀錄片』的話。」最後真相大白,這真的不是「紀錄片」,全場一片譁然。而這部片真正的主題,此時才呼之欲出。

阿律助教最後以幾個問題,請我們反思我們的觀看行為:

1. 創作者是誰?立場為何?
2. 反映誰的利益?背後的利害關係?
3. 他沒說什麼?
4. 誰的觀點缺席了?

路上,一直與慧玲助教討論方才的課程,其實心裡有許多想法一湧而出。如果撰寫歷史的人,為了某種價值觀刪減了歷史,那這歷史還可信嗎?什麼是真相?如果歷史是騙人的東西,那我們究竟可以相信什麼?地球真的是圓的嗎?我們沒做過實驗,怎麼就相信地球是圓的呢?我們又怎麼知道我們看到的、摸到的,是真實的事物呢?

回頭看民視的〈第三隻眼〉,其實自己也開始有了些疑惑。這支新聞之所以會有如此眾多的衝突畫面,也是因為攝影記者有到過現場。那他到現場也是為了要搶新聞,不是嗎?既然要搶新聞,會不會是因為他搶不到獨家,而索性製作這個專題,打了同業好幾巴掌?

這堂課程,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由梅莉史翠普、菲利普西摩霍夫曼、艾美亞當斯主演的《誘‧惑(Doubt)》。《誘‧惑(Doubt)》一片對於事件本身,沒有給一個很明確的答案。然而要角面對事件本身,各有各不同的反應與反思,彼此之間發生了摩擦。事件最後如流水般煙消雲散,可是人們因為資訊不對稱,上下交相賊,彼此接收了自己不想要的結果。阿律助教雖然最後沒有給我們任何肯定的歷史,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都享受了這個「誘」與「惑」的過程。當下的感覺不是很舒服,卻讓我們每個人都身陷其中,思索再三、無可自拔。

P.S. 哲學家真是矛盾,居然會很肯定的說「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肯定的。」我想這有趣的矛盾,更會引人發思。這也是我喜歡哲學討論的原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白蚓 的頭像
    白蚓

    幼部屋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