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慈濟,談到非營利組織的效率與投資報酬率。私底下有些想法,在此分享。

朋友的想法是,一般人佈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錢的人,通常會將捐了多少錢作為一個指標,會認為捐越多錢,該組織運用的資金會更寬裕,能做更多事情,是幫了更多忙。出力的人,尤其是那些大老闆,一定是能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運用,而且做了還可以有名聲,投資報酬率好才行。他說他到香港去聽課,教授第一節課就開宗明義的講,不能說是非營利組織就不去營利,沒有錢你什麼事情都不能做。老是虧損的非營利組織,經營不太下去,要做的事情也有限。所以要先有錢再做事,這樣比較有效率。

或許吧!只是在慈濟裡面待久了,我自然有些不太一樣的想法。

第一點來談談投資報酬率。既然你佈施是考慮到投資報酬率有多少,那重點是在「報酬」,有所求的付出,因為你念念不忘有利益交換,所以別人無所求付出當中,那種單純的快樂,你感受不到。

所以為什麼是「甘願做,歡喜受」,而不是「歡喜做,甘願受」?私以為,要讓一個人很歡喜的做一件事情,用哄的、用騙的、用說服的,很容易啊!但是當他發現了這件事情不如預期,生了退轉心,你要他怎麼「甘願受」?此故,講到做志工,一定要有心,有心才會「甘願去做」,就算發生什麼事,因為你知道自己是甘願的,才會「歡喜受」。

第二點,在運用資金的時候,錢能用在刀口上,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效率是很重要。但是在募款的時候,效率是最重要的事嗎?

記得當年,師公上人為花蓮慈院的建設募款時,有位日本企業家願意以上億元的捐款來響應,結果被師公上人婉拒了。師公上人認為,台灣的福田要靠台灣人自己耕。以募集資金的角度來想,這不很沒效率的一件事情嗎?

可是偏偏慈濟募集的,不是金錢,而是人的愛心,這兩者是不同的。一筆捐款,不管是十塊錢還是十萬,都是一顆愛心。師公上人的心願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如果每個人都能發出愛心,而每個人的愛心都能源源不絕,時時發善念,這樣才會社會才會祥和,天下也會真的無災無難了。

第三點,老是虧損的非營利組織,會經營不下去嗎?就我所知,慈濟各志業體的總支出減掉總收入,一直都是虧損狀態。或許有人會問,錢是用到哪裡了?舉例來說,緬甸風災時,有一個村落有三百戶、一千畝地。聯合國是一戶發一包肥料,而慈濟是一畝發放一包肥料。又,這次八八水災,受災第二天慈濟人就直接拜訪各戶發放救濟金,金額最高至每戶一萬元。如果說要成本管理,慈濟人在災難發生時必須先審核誰有資格拿急難救助,這鐵定會花不少時間,而且那些沒發到卻有需求的人怎麼辦?要做事,要做徹底一點。錢不夠又有很多人要救時,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先貼錢下去?

聽到這裡,朋友有點不能接受。他覺得老是一直貼錢,這樣不倒才怪!可是這個世界,有困難的人就是這麼多,而且未來可能還會越來越多。慈濟有錢能賑災、救人,是因為錢都是有愛心的十方大德捐助。如果等到轉虧為盈的那天才去救人,天知道有多少人會因為拖太久而斷了因緣,不能救了?

我又回想起上學期,政大的慈濟人文課,我曾很絕望的分享推行環保的經驗。在政大不知道為什麼,要推環保老是推不起來,效果不大,總是力不從心。師公上人淨化人心的大願,好像還離我們很遙遠。結果一位師姑回饋說,現場人文課的
200位同學,不是已經被淨化了嗎?

當下我淚流不止。

是啊!甘願做,歡喜受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白蚓 的頭像
    白蚓

    幼部屋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