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電影何其多,有些深植人心成為經典,有些過眼雲煙遭人忘卻。如果一部電影如果有一個片段讓你印象深刻,歷經多時也難以忘卻,甚至成為你對該片最主要的印象,我想這部電影最大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在《給未來的我》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場精采的蒙太奇。我們已經看到成年之後的女主角決定讓賢,將自己既有的光環加諸在丈夫身上,讓他進入會議室打一場漂亮的仗。接著,一邊是丈夫在會議中辯才無礙,一邊是童年的女主角在學校的才藝表演,為台下的媽媽、弟弟、青梅竹馬,認真地奏出單簧管的樂音。待會議一結束,演奏也到了尾聲,一邊是空蕩蕩的會議室,一邊是滿堂彩的大禮堂。

這場戲是重要的關鍵,蘇菲瑪索這時是缺席的,卻明確表達出女主角最真切的想法:縱橫商場的瑪格蕾固然有錢有勢,但單純付出的小女孩瑪格莉特,才是她最想要的、被幸福包圍的自己。從這場戲之後,女主角瑪格蕾擁抱了童年,將名字正式改回瑪格莉特,挖出孩提時深埋的寶藏,與青梅竹馬菲力貝爾合作,完成小時候濟貧的單純夢想。最後她翻出七歲的自己寄來,沒當上鯨魚醫生、大廚或公主的時候才能打開的最後一封信,她笑了。原來只是這樣,原來那麼簡單,或許那一刻還在擔憂追不上的她,才發覺自己已經追上七歲的自己吧?

楊森姆爾,原來你最想說的是這個啊?好樣的!




《給未來的我》是導演楊森姆爾最新的童趣奇幻作品,描述蘇菲瑪索飾演的商場女強人瑪格蕾。一日她收到七歲的自己寄過來的信,開始思索自己現在當個人生勝利組,到底是不是真正小時候的夢想。

憑良心講,前半段大部分時間,我是食不下嚥的。開場是瑪格蕾日理萬機的女強人生活,步調快速又果決。當來自童年的信收到手上的時候,一切就像連環炸藥一樣接二連三的爆開來。我來不及理解瑪格蕾一會兒嚮往童年、一會兒又否認過去的情緒轉換邏輯在哪,總之就是這些信漸漸瓦解她既有的生活秩序:躲在更衣室讀信而遲到、無故在重要會議上離席、在應酬時點巧克力全餐、丟下老公殺到風景名勝去會青梅竹馬……。一封接著一封,鏡頭內塞滿對於童真的歌頌,對成人世界不成熟的批判,劈哩啪啦,刻意到讓我索然無味。

可是等等,是我太習慣好萊塢的電影公式嗎?那些只在乎奏效不奏效、複製再複製的美式鏡頭語言,不也是世界電影裡最市儈的一種?而這部電影嘲笑的,不就是成人的市儈心態?

好吧!順著影片的脈絡來看,女主角抽屜中各樣成功女性的照片,在一開始曾讓我誤以為是預告所講的,那些小時候的志願。但仔細一看,這些是瑪格蕾依據不同場合換上的不同面具。競爭對手進來要用德雷莎修女,回鄉逼問公證人時要優雅如伊娃嘉納…。曾幾何時,人生就在這些不同的面具之間,悄悄流逝掉真正的自我?瑪格蕾的轉變或許真的有跡可循,劈哩啪啦的童言童語也並非刻意,而是小朋友才有的任性。沒有面具,直來直往,這般敘事不正切合片中的主題:童年萬歲嗎?

嗯?哪裡怪怪的?




我帶著這個疑問,又回想到瑪格蕾和馬爾坎那場爽快無比的摔盤子比賽。對瑪格蕾而言,這是童年時的自己賦予的、告別成人偽善的句點。但對於馬爾坎和觀眾而言,這或許只是一次逃避現實的狂歡而已。

於是,我挑剔著女主角與弟弟的交惡不夠合理,批評整體走向仍太一廂情願,原因在於結尾信封打開的那一刻,我更加確信我所看到的電影,不過是場南柯一夢而已。

正因為我們都長大了,熟透紅腫了,那段孩提時的歲月,才會變成我們最想抓住的純真碎片。《給未來的我》提供了機會,告訴我們童年的美好,試圖勾起我們想要回去小時候的想望。可是事實上,我們會更加悲哀的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

到頭來,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印象,還是在於那段過去/現在、現實/夢想彼此糾結的精彩蒙太奇,其他都漸漸淡忘掉了。回不去就回不去,為一部不太喜歡的電影留存一個美好的印象,不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