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_at_the_end_of_the_street  

 

我一直在想,如果這部片以男主角的敘事為主,我應該會更喜歡吧?

 

《地下弒》其實是部非典型的恐怖片,儘管他有許多典型的元素在內,如樹林裡的小屋、孤立無援的環境等等。故事描述Elissa和母親Sarah搬到新的小鎮,隔壁房子四年前曾經發生過女兒殺死父母的慘案,現在由倖存的兒子Ryan獨居在內。四年來眾人議論紛紛,甚至還想把凶宅拆了以免影響地價,對Ryan也有許多汙名出現。Elissa和被眾人排擠的Ryan越走越近,也越來越發現事情不是大家想像中那麼單純...

 

片中塑造最成功的有兩處,一是勢利、多數暴力的群眾,二是這個被排擠的男主角Ryan。

 

 house_at_the_end_of_the_street_04  
 

 

這個社區的住戶多半都是美國電影常見的中產階級,後院有游泳池,家境也不錯,孩子又是學校風雲人物,可說是主流中的主流。對於發生過殺人案的凶宅,有顧慮是正常的,但是對於還住在裡面的Ryan,住戶們則是採取一種極不友善的態度。老死不相往來也就算了,因為房子曾經發生過不好的事情,就逕行對Ryan貼標籤,認定他就是個怪胎、人格有問題。然後到了學校,Ryan一出現,這些住戶的小孩就對他拳打腳踢,甚至在Ryan反擊之後惱羞成怒,殺到他家去放火。

 

我不知道美國社會是不是向來都很習慣這種一面倒很誇張的霸凌方式,但人們在面對不熟悉或意識形態不同的族群時,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出排外的心態。言語的使用上最為明顯,人們總是會以「他們」做為這些族群的代稱,表達出與之切割、於己無關的意味。這就是「他者」一詞的由來。性少數、性工作者、愛滋病患、原住民、外籍新娘、東南亞移工...,這些族群都當過台灣主流社會的「他者」。沒錯,這就是歧視的本質。

 

 house_at_the_end_of_the_street_01  

 

片中的Ryan,很明顯是眾人口中的他者。更慘的是,他在這個社區裡並沒有太多發言權,變成是屈服於強勢文化的少數。通常,這些他者面臨周遭的歧視,有許多應對方式,這些都可以在Ryan身上發現。井水不犯河水是一種,努力融入群體、證明自己價值或者溝通協調也是一種。最後一種我想特別提出來的,就是認知到這種歧視的狀態永遠不會改變,於是乾脆玉石俱焚,直接變成眾人口中的模樣作為自己的報復手段。這種焦慮的行為,依然是這不友善的大環境所致,且往往會有悲劇性的結局,這是令我最感不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就算Ryan真的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我都無法放棄對他的同情的原因。

 

 house_at_the_end_of_the_street_03  

 

是說《地下弒》其實是有想法的作品,並不如我先前想像的是部無腦亂殺恐怖片。創作者很努力想在傳統的敘事結構及元素裡找到新的方向,讓劇情經歷了「見鬼是鬼,見鬼不是鬼,見鬼又是鬼」的翻案過程,試圖玩弄觀眾的同情心,這點是滿大膽的。後製技巧上,使用了快速閃過、多重套色濾鏡的實驗技法,模擬那位著魔女兒眼中的瘋狂樣貌,這更是片中少數相當精彩的亮點。然而除了多數演員演技,我必須要說這真的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創作者野心很大,母子親情、兄妹感情、青春愛情都想講,社會排擠、歧視霸凌、精神疾病又都想要,結果就是執行上負荷不來,製造了許多遺憾。至於Jennifer Lawrence,她看起來太聰明了,這角色不適合她。

 

直到結束,我還是最同情Ryan的所作所為。事情會變成這副田地,真的不全是他的錯。如果能夠以Ryan的角度出發來講述這個故事,或許創作者到最後想保留的那份悲劇性的良善,會更加明顯吧?

 

house_at_the_end_of_the_street_02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